【转载】仁安羌大捷

孙立人将军成名之战

发表于2018-04-27    类别: 其它(32)    标签: 转载(79) 历史(22)

Clean注:近读孙立人将军生平事迹,为我中华近代有此一世界英雄而欣慰。仁安羌大捷为孙将军成名之战,转此文以示中华后辈之敬意。孙将军晚年蒙冤,修行人知此为世事布局之天意使然,更知人生富贵功名短暂如戏,何迷于角色剧情?


(转自百度百科:仁安羌之战仁安羌战役——“中国军神”孙立人成名作 -天涯社区

仁安羌大捷,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,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,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,同时更是一个奇迹。因为新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,竟以800多人的兵力,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敌人,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,这十足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。

当时缅甸整个战斗形势,就盟军方面来说:左翼为国军第6军,当面之敌为敌第18师团;正面为国军第5军,当面之敌为敌第33师团。新38师在曼德勒,无形中有东西策应的任务。

4月14日,由于英军第1师放弃马格威(Megwe),引起盟军右翼的严重局面。新38师的112团和113团先后奉命开往纳特曼克(Natmauk)与巧克柏当(Kyaukpadaung)两地布防,负责支援英军的掩护正面国军的侧背,曼德勒卫戍的任务,只留下114团的两个营担任。至于114团的第1营仍然留在腊戍,担任飞机场的警戒任务。

敌军探听到英军退守仁安羌的确息,马上就分出两个联队兵力,绕到英军后方,占领仁安羌油田,切断英军归路,将英军第1师和战车营的1部,包围在仁安羌 北面一带地区。敌军又用一个大队的兵力飞快占据拼墙河(Pinchong R.)北岸渡口附近,阻截英军的增援。当时在拼墙河北岸和日军作战的英军,只有千余人,配以10辆左右的少数步兵战车和几门山炮,面对日军的凌厉攻势,他们顿感自身都已难保,实在没有余力可以前往南岸救援被困的兄弟部队了。有鉴于情况危急,驻缅甸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便于4月15日深夜,与史迪威、罗卓英、杜聿明等进行了紧急会商,请求国军迅速派出一部援军前往解救仁安羌被困英军。

杜聿明认为新38师是蒋委员长明令用来防守曼德勒的,不好轻动,但此时仁安羌周边又没有其他部队可以分兵相救;在亚历山大的一再恳求下,罗卓英为了顾及盟军友谊,只好下令齐学启率领驻防巧克柏当的的刘放吾113团,立即乘坐汽车前往仁安羌进行解围战。

当孙立人获悉113团的调令后,认为齐副师长率领的这一团人马必然要受英军的指挥,而英军根本不熟悉这支国军的情况,如此一来该团的战力就不能有效发挥,而且齐学启也并非高明的用兵之才,以寡击众取胜的可能性极小。与此同时,自己在曼德勒差不多已经成为一个光杆司令,他心想:“我又不是诸葛亮,叫我死守空城。日本人也不是司马懿,岂是抗议吓得跑的?”

孙立人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:“首先,当前的局势对我们不利,这次支援英军,是生死存亡的关键,对于全局也将有很大的影响,我们以这样单薄的兵力去支援,而敌人目前是如此的猖狂,如果不能出其不意的给予强烈的打击,恐怕这次的任务是无法达成的。第二,有危险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担当时,当主官的,一定要以身作则,亲自赴险,绝不能苟且偷安,才能收到临机应变的效果。第三,依当前的局势,主官坐守空城,于大局无补,并非有什么需要而让主官留在曼城。第四,万一有什么不利,我还可以掌握部队,退守曼德勒。”【孙立人《缅甸远征回忆录》】

在这种忧虑和气恼中,深知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”的孙立人便于16日晚9点多,赶到了位于瓢背的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,想要找罗卓英长官理论一番,不巧罗卓英有事出去了,一时不好联系。这时参谋长杨业孔走出来,询问孙师长有何要事,孙便坦言道:“英军一师,受日军八千之围,今派一团人救援,真能作战者,不足一千,又受英人指挥,英人从来未曾指挥过中国军队,中国军队又从未受英人指挥,上下情意,必难贯通,作战必无表现。况且英军是败兵之将,不足以言勇,如此处置,结果此一团人,必遭消灭。一旦前线挫败,敌人乘胜来攻曼德勒,我带一团人守曼德勒,亦必无功,等于坐以待毙。现在我愿意自己前去指挥,力量必大,而且我坐以待毙,亦非得计。兵法所谓‘与其战于城,宁战于郊’。如果此次增援部队胜利,那么守城部队,也就高枕无忧了。”

孙如此陈明利害,但官僚做派的杨业孔却无动于衷,仍以上峰的命令来压孙。孙继续陈情,表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,这时杨看他这股傻劲儿,才吐露实情道:“你不知道么?一团是送人情的,以一万人被围,一千人何能解救?”在国内战场上,如果是日军攻、国军守,国军也要数倍以上的兵力才或许能受得住;若要日军守、国军攻,国军几乎没有胜算,如昆仑关战役这般的所谓“大捷”,在兵力、火力上占据优势的国军之伤亡也是日军的三倍。如今日军以优势兵力在守,非有十倍以上兵力难以言胜,难道你孙立人想靠着那1200人逆天不成?

不想孙当即表示:“我做部队长的,不能白看部下去送死!就是去死,我也要同死,死马也得做活马用。”

孙、杨两人一直磨到了次日凌晨2点多,杨参谋长还是不肯放孙师长前往仁安羌,他不能承担这个责任。眼见事态紧急,孙立人最后对杨立下了一个军令状:“如果参谋长不肯负责,那我自己负责,不过请你报告总指挥官,就说按照当前情况,我势在必行。不合理的命令,不一定要接受,责任问题只有等任务完成之后,再来承担。”这种独断专行的魄力显然是杜聿明之流完全不具备的,它也拉出了孙、杜之间的差距。

杨业孔看孙执意要去送死,这才松了口:“好吧!你去吧!如果你打了胜仗,算你首功!”

救兵如救火,113团在团长刘放吾带领下连夜奔赶,在17日的黄昏时分,到达拼墙河北岸,在距河5英里的地方,进入准备攻击的位置,当晚就展开了猛烈的战斗。18日拂晓起,战斗更烈,孙立人将军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,正午12时,拼墙河北岸敌军肃清,英方催请我军立刻渡河攻击,当时我以兵力太少,而且南岸地形暴露,敌军又是居高临下,我军站在仰攻的地位,如果攻势稍一顿挫,敌人可能立即窥破我军实力,这样一来,不但不能达成解救英军的任务,并且可能把113团陷入危险境地。

因此,孙将军决心暂时停止进击,令113团在黄昏以前用尽各种方法把当前的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,再利用夜间去周密部署,准备在第二天拂晓进行攻击。

英第1军团长斯利姆将军(Lt-Gen.W.J.Slim)对于孙将军这样计出万全的筹划,虽然表示十分钦佩,但怎样才能使他的被围部队立刻解救出来,却是他更焦急的一个问题,因为他接到被围的第1师长斯高特将军(Maj-Gen.scott)的告急无线电话,报告被围官兵已经断绝了两天的水粮,无法继续维持下去,若是今天再不能解围,便有瓦解的可能。所以斯利姆将军要求孙将军无论如何要立即渡河攻击援救,不能等到明天。后来孙将军一再的解释利害,并且请他打电话通知斯高特师长务须再忍耐一天。

利姆正犹豫不决的时候,史高特又打来了第二次告急电话,说是被围部队已经到了最后关头,不能再多坚持一天了。

此时,斯利姆已经脸色大变,他六神无主地看着孙,孙于是请求与史高特通电话,获准以后,孙立人以坚定的口气用英语说道:“贵师既已忍耐了两天,无论如何还要再坚持这最后一日,中国军队一定负责在明天下午六点钟之前,将贵师完全解救出围。”对方再三询问“有无把握”,孙便坚定的答道:“中国军队,连我在内,纵使战到最后一个人,也一定要把贵师解救出来!”斯利姆听到这番慷慨豪迈之言,大为感动,紧握着孙的手说:“这是君子协定!”【孙立人《缅甸远征回忆录》】

斯利姆转过头来,交代他的随从参谋,通知留在拼墙河北岸的英军第七装甲旅一部分战车及炮兵部队,一并交给孙师长指挥,这是有史以来,英国皇家军队首次交给一位中国将军指挥。因为新38师缺乏重装备,实际上这些重装备也是关键性的制胜因素,至少将大大减轻113团的伤亡。

沧海横流,方显英雄本色!在这样特殊的时机、特殊的场合,孙立人以其充分的天才和部队的过硬素质,就要创造一次令全世界侧目的以弱胜强、以寡救众的战争奇迹了!这是任何其他人和任何其他部队,在同等情况下都不可能胜任的。

由于担心负责具体指挥部署的团长刘放吾会抗英国人的命令,斯利姆心有犹豫,刘放吾立即带其前往营部、连部涉水视察,炮火隆隆中刘团长镇定自若,露齿而笑。斯利姆在回忆录《Defeat into victory》一书中说到:“只有优秀及精明干练的军人,才能在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。”遂放心其部署安排。

19日,东方鱼肚白色还没有出现,攻击便开始了,破晓时,左翼部队将敌军第一线阵地完全攻占,战斗转进到山地里,敌军不顾一切猛烈反扑,113团已得的阵地,三失三得。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,我军必须要处处防备敌人侦知我军实力,所以用种种方法,设置疑兵,虚张声势,又用小部队进行扰乱突击,更教敌人无从判断我军的虚实,主攻部队利用山炮,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枪的掩护,反复肉搏冲杀,第3营长张琦流尽了最后一滴血,还拼出“弟兄们,杀呀!”的呼声!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,心头热辣辣的默念着他最后所发出的口令,含着眼泪,前仆后继地拼死冲杀上去,一直冲上了油田,山凹里,油田边,都积起了一堆一堆的尸丘,这一场火网中夹着白刃肉搏的大战,从午前4时继续到午后3时,敌人的第33师团完全被击溃了,他们丢下了1200多具死尸, 退出阵地,113团800多战斗士兵中也伤亡了过半。这不但是一个冒险的攻击战,简直是一个空城计,现在回想起来,还毛骨悚然!

下午五时,113团克复了仁安羌油田全部区域,枪炮声渐渐地稀远,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。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、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解救出险,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辎重汽车100多辆,交还英方。接着英军第1师的步兵、骑兵、炮兵、战车部队等7千余人和1千多头马匹都在我军的安全掩护下,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,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,一路对着我们的官兵、个个都竖起大拇指高呼“中国万岁”,更有许多军官压制不住感激的热情, 抱着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,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,可惜当时没有摄影师在场,要不然倒确是一幕动人的镜头。

仁安羌之役,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,国军是以少胜多,以客胜主,以寡救众,这一仗,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,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,有优高的判断能力,有超人的战术眼光,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。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。

后来新38师转进到英法尔(Inphal)时,又和英军第1师碰在一起,彼此言语不通,相互以目光表达情感,有些英军官兵见了我军,眼眶中竟都含有感 激的晶晶泪水,这种表情不只是在羡慕新38师的战功,也不只是感谢中国军队当日解救他们出险的好处,而是他们被中国军队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了,对于这种亲挚的友情协助,他们当会终身感念不忘的。

仁安羌胜利后,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,新38师由仁安羌转移到乔克柏当附近,掩护英军撤退。仁安羌的捷报,惊动英伦三岛,迅速传遍世界各地,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,孙立人将军成为中国远征军的英雄。孙立人将军后来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“国会勋章”,在颁发颂词中写道:“中国孙立人中将,于1942年缅甸战役,在艰苦环境中,建立辉煌战绩,仁安羌一役,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,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,免被歼灭,后复掩护盟军转移,于千辛万苦之中,转战经月,从容殿后,其智勇兼备,将略超人之处,实足为盟军楷模”。英皇乔治六世授予“丰功勋章”。中国政府奖给“四等云麾勋章”。副师长齐学启、113团团长 刘放吾和各营营长,分别获得中、英政府的嘉奖。

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,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、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,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,拯救英军的功绩。

相关文章

   2023-09-10 【原创】有特异功能的特斯拉
   2019-06-23 【原创】IN GOD WE TRUST
   2017-12-18 【转载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历史
   2017-12-17 【转载】以色列国独立宣言
   2017-12-14 【原创】以色列的复国奇迹
   2017-12-03 【转载】武则天的酷吏周兴
   2017-12-03 【转载】神传文化:善者无殃,德厚家昌
   2017-10-22 【原创】电影《跨越德拉瓦河》
   2017-10-07 【原创】垂范千古的唐太宗
   2017-10-02 【转载】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
   2017-09-07 【原创】何谓“剑履上殿入朝不趋”
   2017-08-28 【原创】美国的契约精神